陈子游 | 读周松的书法作品有感

来源:网络   时间:2024-08-01 11:34   阅读:6069   会员投稿

      八指头陀诗  周松

      早就知道周松写得一手好字,具体好到什么程度,也不完全清楚,平常他在山水画作品中有一些跋文能写出书法精妙的端倪,却少见到他的书法作品,想想,他对书法的痴迷恐怕也不亚于那些专业从事书法创作(毛笔字)的人。我想,在写字这一块,他是有理想,因为有理想,他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,他的一笔一画和起收提按有模有样,夜以继日像磨砖成镜般的坚持,才有了如今显现他个人味道和有意思的作品出来,做到这一点,很不容易,也值我为他推广。

      近期,周松发来一些他写的书法作品,一看品位不低,这是我的第一印象。我之前许多年里也同样对碑以及拙朴气质很喜欢,所以看到这些一幅一幅用心力气格汇聚出的书法作品,却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。

      当然,我认为,在这个世界上,中国书法是最好的东西,当然它不是东西,而是精神和艺术以及中国文化中最值得去关注和体会的事物,是从文字中而来的。古往今来,没有了中国书法,或许我们所谓的东方文明是不存在的,可想,中国书法,对于每一个认识汉字,学习汉语,研究汉学的人是多么重要,又是多么的亲切。或许有缘,学习和喜欢中国书法(毛笔字)的人,都是幸福的人群,我是这么看的。

      那么,学习中国书法,也要对书法的历史和发展有所了解。我看,周松对于书法的研究很是深入,他近期的书法作品倾向于近二百年来碑学中兴潮流,对于字形、结构、章法以及书写时的逆锋、推拿等诸多体验有了觉知,有了想法,或者说也有了成果。他让我们看到了,他追求拙朴、沉厚、奇趣、跌宕的节奏美感,具有精神意味和质朴风尚,比如他作品中如《八指头陀诗》《木庵诗》《芭蕉蟋蟀联》《白云桂树联》《采菊纵浪联》《诸经通识联》等,这几幅均为魏碑字体,其风格在字形结构里都充满着力量,字与字之间的关联在于笔划收起推拿中,很见意趣……

      而像《花错光生联》《静观遣兴联》《临宾虹笔意》《茅斋渔浦句》《心肠肌骨联》《秋生梦入句》,多为大篆金文字体,相对比较活泼,用笔恣意感强,加上字体结构上的长、短、粗、细相衬,让观者能顺着字的势象去想象,得趣味,在不看释文时就被字里的笔意形质所感染。如《临宾虹笔意》便可以知道,周松对于黄宾虹先生艺术上的成就无疑是崇敬的。我看黄宾虹先生笔下的金文(大篆)写法,其实也将汉隶、小篆融入到笔法结构里,显得字体非常灵变鲜活,笔势变化多样,加上有时用宿墨写得,纸面宛如仙子下凡一样清澈,明朗动人。而周松此幅对联,是在黄宾虹先生篆书基础上追加了他个人擅长的魏碑楷书的方笔,融入到篆法中,用夸张手法去对应,显得有古意又出新味。当然,对于学习黄宾虹艺术的后来者,一定先要从头到脚吃透黄宾虹的人生和他触及到的社会、时代、学问、艺术观、人生观上的建构,将艺术的超前意识纳入到个人学问研究的范畴来,不然也就很难说了。周松笔下的这幅书法,是有气势有趣味的,也是天性使然的。

      我想,平常不善言辞的周松,为追求气象,养浩然之气,对于颜真卿也是情有独衷的,作品包括《临鲁公元次山碑》《临李玄靖碑》《郑道乾词》《高保庶诗》。我查阅过,其中《元次山碑》是颜真卿为好友元结写的墓志铭。记得当年,元结在永州做官时,颜真卿受邀写下《大唐中兴颂碑》,如今留在浯溪碑林,这也是颜真卿留存于世最大的原大书写的字,说明了颜真卿与元结的关系不一般,而从《元次山碑》的字体风格来看,是与《大唐中兴颂》字体的格式,笔法是一致的。而此处,周松在创作《临鲁公元次碑》时,既保留着颜氏书法的开阔雄浑,又融进了魏楷字体的厚实感,起收赋予节奏,少去了那种横细竖粗过于明显的颜家特征,增强颜氏书法丰厚沉穆的气格,是件上乘精品。还有几幅如《临李玄靖碑》《瘗鶴铭集联句》《高保庶诗》《袁枚诗》也都气势夺人,大气雄浑。

      另有一幅《赵孟頫诗》,“木如飞白石如籀,写竹还应八法通。若也有人能会此,须知书画本来同。”此幅横式构成。这里周松打破了楷、隶、行、草、篆字体的壁垒,将个人对诗文的理解,用字体的变化,找到了一个出路,时见草体,时出楷字,时入隶法而均渗入其中,呈现一股浪漫的气质。这样的书写,当然是很清晰的一种玩法,在一种个人意志决绝时才有所得,不然呢?怎么解释得了呢?恰如东坡诗中言“论画以形似,见于儿童邻。”我想,写字是可以临摹,也可以臆造的,可以尊法,也可以寻法,更可以创法,此作也让我浮想联翩。

      关于隶书,期间有一幅《临好太王碑》,这幅作品,显得更加趣味无穷。当然,《好太王碑》,字体结构与汉代其他名碑比如《张迁碑》《石门颂》《礼器碑》《郙阁碑》《校官碑》《西峡颂》《曹全碑》等有所不同,其笔法基本上是圆起圆收,没有装饰性的蚕头燕尾,每笔画几乎是直线,撇画和捺画略有弯曲,而笔势宽绰酣畅,线条圆浑涩劲而富有韧性,天真烂漫而蕴藉含蓄。而周松的这件临品,体现出一种稚拙童趣,有一股憨味,把字与字之间的大小、粗细、浓淡都体现出来,已出己意,这也是得益于周松平常对于楷、隶、篆、行、草诸体的研习相关,在变化中求稳健,在朴素里找灵变,写得真趣来,呈现大象无形。

      其实,从这次发来的书法作品里,我最看重一幅《临游寿先生笔意》的作品,其五帧一组,字字有神,似楷似行,不仅仅是在字体上有精神,而是整体看下来精妙无比,每一行,每一字宛如珍珠,却又不是那么呆板,而是拙中见巧,奇中见稳的品质,是有教养的书法。我知道,游寿先生是20世纪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,她的学问比如著作《李德裕年谱》《金文与诗》《殷契选释》《拓跋魏文化史稿》《楚辞琐记》《书苑缕绵》《论汉碑》等,其书法也赋予金石气,重视笔墨之间的力度和节奏。她执笔继承了何绍基、李瑞清、胡小石依次相传的回碗之笔法,并深得其神髓。为书,曲线多干直线,中锋行笔,精神饱满,势雄力厚。另外一幅《游寿先生联》属行楷,可想周松喜欢她的这类气格,就不俗,也是水到渠成。

      稍回看一下近二百年来的书法格式脉络,自清中叶以来,碑学兴起和金石学流行,其中的艺术名家如邓石如、赵之谦、吴昌硕、康有为、李瑞清、曾熙、齐白石、黄宾虹、潘天寿、沙孟海、萧娴、游寿等大咖们,各有好招,成就斐然,各自交出了自己的答案,很有特点。进入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年代,新的潮流依旧是倡导碑学价值和精神,包括之前之后诸多考古出土新资料的出现,同样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滚滚洪流,如今碑与帖的融合是趋势,还有像敦煌学的兴起,民间书写墨迹的存留和经典帖学的复兴,自然而然是一种时代的产物,对于学习书法的人而言,遇到了是个好时代,书法的开拓性凸显出前所未有之势。故此,当下能看到周松这些书法作品,同样能感受到一种力量的显现,一种超前意识在其中,他所表达出来的书法艺术,自由、奔放、浪漫、天性十足。

      当然周松的作品里还有帖学经典之作《兰亭序之一》《兰亭序之二》《清石茯苓联》《寄身杂佩句》《宋徐珩诗》《袁枚诗》《清道人联》等等,这些作品似楷似行,并没有特别的交待,融合笔墨于纸上,生动活泼,或长险,或横生,都能在他书法作品的感受中体理一种纯粹来。

      当然,作为画家的周松非常明白,如果没有画家的书法,中国书法史会显得非常单调,正所谓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周松是“醉翁之意不在书而在画”。我感觉,中国书法之妙在于意外,也在于朴厚,在于真诚,真诚是最无敌的。

      祝贺周松。

      2024年7月19日上午于京城北塘

      (文/陈子游)

推荐内容
  • '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于厦门开幕

    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于厦门开幕。吴贤宾摄由中国文联、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,厦门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(以下简称“全国影展”)日前于厦门市开幕。据介绍,本届全国影展自今年2月启动征稿以来,得到广大摄影人的云集响应、广泛参与...

    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